记2016某软编程之美
04 May 2016 | 事迹比赛时间:May 4, 2016
微软每年都会举办的全国性编程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初赛要选出前3000名,报名的有几万人我忘了,反正不少是打酱油的。初赛是一种新颖的答题方式,比赛放在在Code Hunt平台上,机器给出你要输出的数据样例,要让选手分析写出目标代码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个名,初赛第一天,比赛时间是在中午,登陆网站,题目基本上是考察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对代码的要求不高,中午没睡觉赶在上课之前只答了一题,其实算是抱着郑豆浆的大腿进了复赛。
Code Hunt承载能力欠佳,后边基本上刷不出来,听说平台第二天难度大了不少。基本上是有分就能进,看着比赛榜单,选手的实力悬殊。
主要印象是在复赛,通知晋级,选手组队。这次复赛采取了3人组队的方式,我找到了一个打着南理工旗号的队伍,认识了在读研究生学长和学姐,算是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之一了吧。
发布题目,第一眼懵逼,全是英文,什么微软学术地图,还好单词还是认识不少,大概读懂了题目,基本上就是让你寻找不同论文之间的联系,比如通过同一个作者,或者通过同样的机构联系起来。需要部署在服务器上,实现一个REST API,跟学长学姐讨论,我之前因为科研训练的缘故用python写过Web,前段日子也为了比赛写了一个文字查询的API。商议之下,“中央决定了,开头你用python写。”
然后我就开始写了。之前尝试过tornado框架,感觉轻巧舒爽,这次就用它了,计算联系的时候需要频繁查询微软的API,如何尽量查询的次数就成了这次比赛的关键。
两跳的路径我很快就写好了,发到了Github上,然后,算法上其实我就没再添加什么了。刚开始我是按面向对象的思路写的,不过后来,学长天马行空写出了效果还不错的成果,我也就不再固执了,这会儿代码可读性已经骤然降低……
比赛时大家建立了微信群,群里多是“一流”学校的学生。
比赛前有供测试用的接口,大家的测试结果也会排名,一开始有的人为了排名高耍小聪明把我吓尿,我们组也测试了好多次,最终比赛的时间临近,我负责最后一次检查部署后断开了VPS(虚拟个人服务器)的链接,还是比较紧张的。
最后嘛,队伍排名108/1000,还可以吧,跟之前测试的差不多。拿了件T恤,算是如愿以偿了?
当然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还是在跟高手同场竞技中了解到自己的差距,以后学习进步的路还很长。
这学期还是比较忙的。能抽出时间准备比赛提高了自己在压力中做事的能力。
留此文章为念。